古韵乡愁滚龙坝

时间: 2025-02-03 19:45:35 |   作者: 景观坝

详细介绍 首页 > 产品展示 > 景观坝

  在春和景明的早晨,驱车从恩施州城动身,沿着318国道一路前行,浅绿色的行道树、各色的绚丽山花,加上不知名的鸟儿从前方路途飞过,让人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天然”的感觉。通过南里渡大桥后不久,一块夺目的“我国前史背景和文明名村滚龙坝”指示牌映入眼帘,古村乡愁、文脉悠悠的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就到了。

  滚龙坝是一个以土宗族向氏儿女寓居为主的村落,其先祖由四川省迁入。据《向氏宗源》记载,向氏先祖向大发,字八斗,明朝官军,生于1578年。1635年,向大发携眷征战,始于豫,复经楚,后因敌众我寡,在四川彭水战胜于张献忠部,领其屈指可数的后代及士卒弃戈奔波,由彭水经施州,昼宿密林,夜行小道,数月有许,奔至滚龙坝挽草落户。向大发畏其追捕,为免祸殃,更名为向大旺,字云峰。自向大旺来滚龙坝生息繁殖,已承传二十多代人,构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宗族。

  绿水青山之间,但见生气勃勃。滚龙坝曩昔是施宜古道上的重镇,作为农耕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古修建,滚龙坝古修建群与周边的古墓葬、天然环境和传统农耕日子构成了当地共同的前史背景和文明景观。

  散步滚龙坝,很远就能看到几根参天的古树。滚龙坝现存百年古树10余棵,其间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有7根。分别为青檀(俗称糖果树)、银杏、侧柏、楠木等,一级维护树种5棵,二级维护树种1棵,三级维护树种5棵。有的生长在农家小院之间,有的生长在小桥流水之旁,其间一根树龄长达613年的古银杏树挺拔在一家农户场坝里,描绘出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夸姣图景。

  滚龙坝的古修建,包括明清修建和民国时期的修建,古修建群最重要的包括狮子屋场、中村屋场、长街檐屋场、向氏新屋、新学堂屋、古坟墓群以及四方屋场。最大的屋场有20余个天井、200余间房子,修建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民居修建根本保存了土宗族和汉族文明结合的特征,以传统的土宗族吊脚楼为主,木结构,小青瓦屋面,飞檐翘角;两头修建日子用房和养家畜的围屋,四周高筑围墙,院子棋布,错落有致,风格古拙高雅。

  来到滚龙坝,当然不能不去看大名鼎鼎的狮子屋场。站在狮子屋场门口,只见形制规整、布局谨慎,是滚龙坝古修建群中最为庞大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分左中右三院,中院为石门,门两头墙上各饰一石狮头,头前踞立清道光十八年石狮一对。

  石狮子屋属三门九排间多厅进砖木结构修建。该屋三进十房、两天井;后设花园,花园后设4间雇工住宅,二进为抱厅(亭子屋),抱厅两头为天井,为了防火,房子山墙多做马头墙,是徽派修建的风格,反映了滚龙坝村向氏宗族的兼容并蓄。

  抱厅前大厅曩昔设为向氏祠堂。右屋出檐木门,七进十五房五天井,二进为抱厅(亭子屋),六进设两个对称的小亭子,后设花园,右侧设火坑、厨房、餐厅、厕所、雇工房、猪牛圈共10余间(俗称围屋)。三屋间有风火墙阻隔,但在一、二进间设有石门,构成横向通道,寓居之人不出屋可彼此走动。

  来到坐落茅坎山脚坪坝边缘的四方屋基,归于前三房、后三房、四侧房四合天井式砖木组织修建,保存根本完好,风火墙挺拔,石柱础、门扇、窗扇等雕花古拙高雅。

  除了古修建群,滚龙坝村还保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明遗产,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灯戏、撒叶儿嗬,还有省、州、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皮影戏、耍耍、社节、花朝节等。2007年滚龙坝村被命名为我国前史背景和文明名村,2008年滚龙坝古修建群被发布为湖北省文物维护单位,滚龙坝逐步被更多的人熟知。

  留住古韵乡愁,勃发古村活力。崔家坝镇党委、政府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文物修正和维护,其作用非常显着,乡民也自动参加到文物维护中。滚龙坝村间隔恩施州城仅1小时车程,当下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不少游客来到这儿郊游访古,渐渐的变多的城里孩子到这儿展开研学,在古村古宅中探寻向家先祖文官武将的故事。守好文明之根、赓续前史文脉,滚龙坝以全新的姿势散发着全新的魅力。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