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设想,他写道:
1953年,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提出了“先修这个三峡水库怎么样?”的想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提出建立三峡工程的设想。
从上个世纪的设想到如今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的三峡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视中国实业发展的孙中山希望可以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社会和科学技术。
为了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关注和响应,孙中山撰写相关文章。第二年,他又创办了《建设》杂志,并将之前写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建设》杂志上。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又一次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带来的好处和重要性。
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这是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最早计划和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前瞻性。
1930年初,国民政府工商部计划在长江上游筹建水电厂,并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不过,实地勘察工作却迟迟未能进行。
1931年和1935年,长江中下游遭到了两次大洪水袭击,伤亡惨重,超14万人死亡。面对这一惨状,国民政府始终束手无策。
实际上,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曾组织成立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勘测队在查勘后还作出了详细报告。
报告提出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建立两座低水头电站,总装机容量分别在32万千瓦和50万千瓦。预算在1.665亿美元。
不过,计划也仅仅是计划而已。国民政府始终没有作出一丝行动。因此,1935发生的洪灾让长江中下游人民损伤惨重。
抗日战争后期,为独占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美国政府派遣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担任中国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
1944年4月,政府收到了中国战时生产局内的美国专家潘绥的报告——《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潘绥在报告中提出:
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相关设备,在三峡建立一座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和年产500万吨化肥的化肥厂,这些化肥出口至美国用于清偿贷款。
随后,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来华,前往重庆三峡当地考验查证,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先后考察了大渡河、岷江、西陵峡。
考察结束后,萨凡奇提出了轰动全球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萨凡奇在报告中提出了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
1945年,萨凡奇的报告获得通过。随后,相关筹备工作逐步展开,各个部门组成了技术研究委员会开始研究具体工作。
1946年,工作人员开始步入三峡展开地形勘探和经济调查工作。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和美国的公司签订了项目合约。
按照合约内容,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与此同时,勘探、测量等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不得不承认,萨凡奇的报告对促进中美联合设计三峡工程、推动国民政府正式着手建立三峡工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些工作并没能持续多久便中断了。自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一心想发动内战,几乎将所有的财力都用来充实、武装军队,使得经济面临崩溃。
1947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被迫结束,大部分赴美设计人员返回中国。三峡工程计划正式中止。
事实上,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而言,建立规模和效益如此巨大的三峡工程只能是“梦想”了。
1949年,全国形势已经明朗。为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慢慢的开始积极展开工作。
同年7月,毛主席在北平香山接见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谈话中,毛主席明确说“将来三峡工程这件事还是要办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汛期发生洪水,导致周边人民群众受灾严重,对此,中央格外的重视。任命林一山担任中南水利部部长,兼任正在筹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从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三峡建坝,到之后勘察、规划再到正式开工,中间经历了75年。在战争、混乱、争论、等待的岁月中,三峡工程几经沉浮,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付诸实施。
在建立三峡工程方面,毛主席是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人。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在武汉视察汉水两岸。19日,林一山奉命陪同毛主席登上“长江”号军舰视察长江。
林一山对长江的基本情况、洪灾成因和除害兴利的一些设想做了详细汇报,毛主席对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上标注的众多待建的水库群,又指着三峡峡谷,问道:“你在上游建那么多的水库,能不能抵得上三峡这一个?”
“那为啥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先修这个三峡水库如何?”
林一山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的财力、物力,特别是技术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项目。
因此,解决长江防洪问题,只能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而三峡这样的大工程只能作为后期的远景建设目标。
跟林一山想法不同的是,毛主席在国家建设问题上有自己的战略思考。建立三峡工程在根治长江洪患问题上至关重要。
1952年4月5日,在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关注下,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在30万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荆江分洪工程于1953年建成。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在1954年的特大长江洪水中发挥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年仍然发生了严重的灾情。
长江中下游五省有123个县受灾,淹没农田4700多万亩,被淹房屋420多万间,灾民人数达1800多万,死亡3.3万多人。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警示中央:消除长江中下游严重的洪患是治理长江最紧要的任务。毛主席除了积极指导救灾工作的展开外,还将建立三峡工程的问题提到了政治局的议事日程上来。
同年12月,毛主席、周总管理等人听取了林一山做的汇报,关于建立三峡工程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1954年,在讨论“一五计划”时,毛主席遗憾地表示:“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我们的祖国现在的财力、物力,又不能将它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了。”
紧接着,他又对着身旁最年轻的干部邓力群说道:“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你,邓力群,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1955年,三峡工程勘测、设计、论证工作全面展开。根据与莫斯科签订的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也抵达我国进行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了测量队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8年3月下旬,中央成都会议召开。会上,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并建议“三峡问题就在这里解决。”
周总理也在会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毛主席仔细看过后,在首页写上了一句话:
“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准备返京,但他却拒绝坐飞机,也不坐专列,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坐船,走长江看看三峡。”
3月29日大清早,毛主席一行人便乘坐“江峡”轮从重庆出发,下午轮船停靠在万县港。
这时,一位当地的干部被带着来见毛主席,听引路的人向毛主席介绍道:“主席,这位是万县地委书记。”
随后,毛主席便笑着跟他讲起了“燕”这一姓氏的来源。话毕,毛主席才又说道:“我们的船要经过三峡,你是这的头头,就请你给大家当个向导了,好不好?”
“主席您学识博大精深,胸中装着祖国的五湖四海,三峡的一切,您比我更熟啊。”
就这样,燕汉民陪同毛主席一起乘船经过三峡。当轮船进入滩多水急的西陵峡时,毛主席对身旁开船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如果我学习驾驶,一定要学会驶过三峡这一段航程。”
毛主席的话语鼓舞了船员们。紧接着,毛主席便又提前了三峡工程:“现在看,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峡修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能防洪、灌溉,你们认为好不好?”
“淹没了土地,少吃点粮食,多吃点鱼嘛,好不好?”毛主席一句话逗笑了身边的人。
“这是个大问题。让近百万群众搬离家园,这可是一代人为了国家建设作出了沉重奉献。大批移民要生产,要穿衣吃饭,他们的子女得受教育,这些事,今后一定是要妥善安排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三峡工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始终关注着三峡工程。
1980年7月中旬,先后前往三峡地区进行当地考验查证,并听取了有关三峡工程的情况汇报。
1992年4月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次就一项重点工程做投票表决,并最终获得通过。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毛主席三峡大坝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足以告慰没能亲眼见到这一伟大工程的毛主席。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